海陵区“校家社”协同联动构建“育人共同体”
  • 信息来源:365足球网站app下载
  • 发布日期:2023-09-27 18:05
  • 浏览次数:

近日,海陵区举办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”推进会,来自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方的代表聚集,共同见证一次温馨的携手、一场向心的奔赴、一份爱与责任的延伸。

近年来,海陵区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重要部署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聚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,扎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,努力实现全程、全员、全方位育人。

建机制,构建协同育人“同心圆”

一是完善共育制度。完善全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,指导各校举办家长学校、建立家访制度、健全教学开放日机制,成立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,完善社区教育人员配备和工作制度,积极构建“多元责任主体协同作战”的教育治理模式。成立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“润心”行动工作专班,创新“校家社”共育工作方法,关心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。

二是健全联动机制。成立家庭指导服务联盟,协同推进覆盖全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。推广社区全域、父母全程、家庭全类型的“三全”家庭教育模式,先后创成“三全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5个。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,建成首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10个。完善社区教育管理和资金使用制度,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规范发展。区教育局和城南街道社区教育学校荣获2022年江苏省社会教育先进集体。一大批社区教育工作者和社区居民荣获江苏省“最美社区教师”“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”“百姓学习之星”“社区教育志愿者”等荣誉称号。

三是探索评价机制。探索建立家校协同育人评价机制,加强正向鼓励评价,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案例、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、优秀家长等评比活动。依托微信公众号、网站、视频等新媒体,宣传科学家庭教育理念、方法,引导家长主动尽责,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教育。

树品牌,构建协同育人“全链条”

一是打造学校工作品牌。积极开发家长课程,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,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、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,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,回应家长普遍关心问题,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育人工作。海陵学校创新开展“校长进社区、教师进家庭、家长进学校,解学生心理困扰、学习困惑、生活困难”“三进三解”工作模式,在区内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。

二是创树社区教育品牌。以社区教育学校为阵地,组织家庭教育讲座、家庭心理疏导面询、家庭亲子阅读等服务进社区,不断总结推广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、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,做好“校家社共育品牌项目”培育工作。近年来,城东街道“家庭教育与阅读表达”课程,入选教育部社区教育“能者为师”首批推介系列特色课程。城南街道“爱+课堂”,获评2022年全国“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”。城西、城北街道2个社区教育项目入选教育部“能者为师”实践创新项目。城南街道“益起读书吧”“全脑阅读”等项目先后获评江苏省社区教育品牌(培育)项目。

三是放大“教师妈妈”品牌效应。打造“教师妈妈”3.0升级品牌,推行“916”工作法,推动“教师妈妈”内涵由关心帮扶学生向关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。“教师妈妈”团队先后帮扶2000多名学生,并入选“江苏和中国好人榜”。推广“教师妈妈”经验做法,鼓励、支持社会组织、志愿者走进乡镇和家庭教育薄弱地区,开展儿童关爱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,对“四特”(特殊家庭、特殊体质、特殊心理、特殊行为)未成年人、涉案失管未成年人家庭,链接教育资源,引导社会参与,提供常态化、专业化、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。

聚合力,构建协同育人“生态圈”

一是突出家长主体作用。在全省首创“家长驻校日”制度,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日常工作、学生管理、课堂听课等,增进家校理解、互信、支持与合作。成立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、家长志愿者和儿童议事团,进校园、进社区服务和引导家庭教育。

二是发挥教师指导作用。充分发挥教师先进典型,特别是优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,加强“德育(班主任)名师工作室”建设,坚持“关爱伴成长”每周一访、每学期一次教师集体家访工作,进一步融洽学校与家庭、教师与学生、家长与子女的关系,形成共育合力。

三是注重专业力量引领作用。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团,构建多层次、多领域、全覆盖的三级专业指导服务人才体系:遴选69名专业领域志愿者,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;组成11支家教小分队分别挂钩11个镇街;组建790人的基层一线家教工作志愿者队伍。

四是增强社会公益人协同作用。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,组建协同育人公益团队,参与特殊学生爱心求助。建立亲子公益商户联盟,通过发放亲子护照,引导更多商户开发亲子服务,更多家庭参与亲子活动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
XML 地图